煩惱,是一份神秘而持續不斷的邀請!

 
57366697_2296576843917880_8026566394663403520_n.jpg
 

「成為自由人」讀後摘要筆記

一直很喜歡前Shopping Design 總編輯 惠貞 她在做的事情!Follow她後來成立了獨角獸計劃,成為自由人,她寫了這本書聊聊所謂「自由」這件事,看了很有共鳴。自己很幸運可以成為自由工作者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冒自己想冒的險,為自己負責。但的確有很多事情要在「自由」之前就先搞清楚,自由不是隨性,它有一些看似不自由的前提,或者說保護網,讓自由後的每一步可以走得稍微穩一些。

我喜歡惠貞把書分成三大塊 - 「為自由做準備」、「工作的自由」、「人生的自由」。感覺是有一點點時間的排序。每個部分我都很有收獲,很多事情自己已經在做,很多事情可以在做得更好。要成為自由人之前可能還在朝九晚五,或者還沒畢業,或者即便已經在自由工作但卻還沒有自由感。其實隨時都要有準備,因為永遠可以更自由,所謂的準備比較像是培養好環境,自由之心的居住所在。對我來說這本書也像是個很美的提醒。(惠貞的文字很美,跟她本人一樣,看書的時候感覺可以聽到她很溫柔的說話聲。)

所謂的「工作」其實是有機的,不會一成不變或有標準版本。你要定位自己的角色,自訂目標,主動現可貢獻之處。

我喜歡書中的這句話,工作真的是有機的,它可以在你的土壤上長出讓你也意想不到的樣子。這時候你的土壤竟非常重要,有點像這本書中也有提到的”個人帳戶資產”,你可以安於做一個只是經手的人,也可以成為賦予價值的人。用心去經營每一份工作,就像照顧每一株植物,帶來的養分是會一直累積的。這個過程也是自信的養成,你會知道自己「有」什麼,就不會害怕讓人知道「沒有」的部分。自信一定同時來自於「有」的增強和「沒有」的坦率。

「我們可以視人類生活中每日的煩惱與美麗為一種必須被避免、超越、或甚至是根除的東西;或者,我們也可以看進它的本質:一份神秘而持續不斷的邀請」-《不再試著修補生命》

這句話是書中擷取另一本書的一段話,我覺得很有意思。煩惱是一份神秘而持續不斷的邀請!不是強迫而是一種邀請,因為你的反應決定它的好壞,它無法強迫你學習,卻可以邀請你試著找到一些線索。把它想成是一種邀請,好像也沒有壓力一定要成長,有時候真的想示弱或休息,沒關係,記住這份邀請,之後等力量回來的時候,再回應這份邀請。這是一種很溫柔又堅定的態度。

把童年時曾有過的好奇和興趣呼喚出來,任何奇怪的特質組合在自己身上都能成立,那是每個人之所獨一無二的原因。那是最終極的自由。

書中惠貞也有提到關於最近常講到的「斜槓」:「斜槓要談的不是世俗價值中厲害的頭銜,而是他們在難以被取代的專業之外,同時擁有高度熱情、長時間持續、並與他們正職表現同樣精彩的第二身份。」常常會思考斜槓是不是只是一種「樣樣通樣樣鬆」的逃避?好像興趣很多於是都可以玩一玩?後來發現斜槓的重點其實不是要我們身兼好多職位或頭銜,而是去融合這種熱情,把每一個熱情都很認真的對待,然後揉成你該有的樣子。

你所聚焦的,會成為你的現實。

書中分享一個令我很印象深刻的故事:一位Ted講者 Anita Moorjani,講述她癌末斷氣前奇蹟復活的經驗。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,她以一間黑暗的倉庫為例,當我們以手電筒照射,只能看見非常局部的區域,只有把大燈打開,才能見到它的全貌,此時會看到各種用手電筒照射時未見過的事物。等到空間再度變暗,即使看不到,你已了然於心。你所在的世界比你所看見和經驗到的大非常多。她又請聽眾努力記住會場中所有紅色物品,記越多越好,然後把眼睛閉上,此時她請大家回憶會場中「藍色」的物件,大部分的人一件都說不出。「你所聚焦的,會成為你的現實。」我們容易受投射影響,去形成自己的人生。聚焦在分享快樂,你才會看到種種愉悅的可能,讓你走上相關的路,遭遇你所相信的現實。

【其他書摘】

  • 「不論對或錯,都有太多其他的可能性,我們不妨活在那個比較溫柔而不確定的地方」-《當生命陷落時》

  • 七十七歲的服裝設計師薇薇安·魏斯特伍德(Vivienne Westwood)回應旁人問她何時要退休時,她說:「如果退休是為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我已經在做了。」

  • 專注在眼前,把此刻能做的事做好,就會前進,就有收穫。先跨出一步不是要把路走窄,而是每走一步都是拓寬。

  • 一生的學習,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學歷。

  • AI始終不是人類的威脅,而是提醒。

  • 我們的社會,向來都是一個注重有用大於有趣的社會。

  • 給自己拍拍肩,不要驚慌不要沮喪,做你能做的,這樣就好了。

  • 「教育」一詞源自於拉丁文的educare, 意即「使突出」,教育的作用應該在於誘出我們天生所具備的特質。

  • 生命經歷中的任何一點,都不能定義我們的人生。

  • 當生命陷落時》有個小故事:恐懼就像一頭大怪獸,追著我們跑,有個勇敢的小女孩來到它面前,問恐懼如何才能打敗它,這頭怪獸說:「妳只要不要照著我的話去做,我就沒有力量了。」

  • 嚴格來說,我們感謝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面對事件的態度和反應。困境之所以能成為一份禮物,是我們自救的結果。

  • 因而我比較傾向把快樂和自信當成一種決定。先決定,就會擁有。

  • 菩薩寺慧光法師說:「心要安靜,才能深入,看到問題。有力量的心,眼神一定很專注,向大海。」

你也許看見了我的荒謬,而我,看見了自己的執著。

49937631_10218159166672974_7923837386897752064_n.jpg

看完《旅途中遇見金剛經》這本書已經好一陣子了,一直想寫些心得,但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,好像是因為它書裡講的都一直環繞在我身邊,像是一本持續還在讀著的書。好像如果真寫了心得就像闔上書結案了一樣,於是遲遲未寫。

這本書跟我緣分很深。剛出版時我就在書局拿起來讀了一些,本來想買後來作罷。過一個禮拜擔任一場演講的講師,台下有位貴賓在演講完後,送了我們這本書,他是作者的丈夫,他說聽完演講覺得我們應該會有興趣。(我演講內容與書完全無關) 當下驚訝於這個緣分,是這本書不放棄地找到了我!

作者陳念萱聽說也是個電影圈人。這本書敘述了她在旅途過程中的體悟,對應著金剛經,寫了關於母親、死亡、信仰與自己。文中有很多其實跟我的信仰是相通的,我相信這本書經過歲月累積之後再回來看,也會另有新體悟。金剛經是智慧筆錄,但自己的體悟會是自己的,在自己心裡扎根,非關語言也不用語言。

「信仰,是對自我更進一步的認識,乃至對宇宙的了解,以及對他人的體悟。沒有理解,談何慈悲?」

書中的某一段:「我帶著母親的遺骨繞塔繞菩提樹,惶惑忐忑,起了私心,期望母親能因此沾光。也許不會為自己如此膽大妄為,卻無論如何認為沒有信仰基礎的母親,可能需要這看來愚昧的方式,強忍不安,我拿出一片彩色遺骨,塞到了樹根下。原諒我。正準備顫抖離去的當下,樹旁靜坐的僧尼忽然叫住我,指著飄然而下的落葉:『那是妳的!』」對這段一直很印象深刻,落葉歸”根”,死亡是什麼?信仰是什麼?根又是什麼?我們花一輩子盡心地美化我們的綠葉,但最核心的根在哪裡?

「你也許看見了我的荒謬,而我,看見了自己的執著。」

念萱她去了印度恆河朝聖,在那裡她思辨著天堂與地獄的差別。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有自己的某種執著,以某種看似荒謬的行為呈現著,別人或自己可以下結論說著故事的是非對錯,但故事會繼續,你沒有過關的境就會繼續考驗著你,不只是”放下”,而是一種”提起”或”放下”都可以的自在。

底下是我的一些很喜歡的句子截取:

「願意相信,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。」

「你永遠不會知道的對錯與是非,不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裡。」

「能夠安靜下來,也是一種功德。不被時間所困、不再計較有形無形,從而抵達自己,更是功德。」

「道理,就在『心甘情願』,這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。」

「幫助你的人,是菩薩。接受你幫助的人,也是菩薩。彼此互相成就。」

「你想要的,跟你需要的,從來都是不同道上的選項,除非你自己早已是明鏡。」

「神住在心裡,無形無色無相。」

旅途上,我們都可以是一步步學習的”行者”。以前總是認為修行是老年在做的事情,後來才發現不是,修行就是把自己該修的課好好的行出去,這些課沒有分年齡,修過及格就過關,不要累積到老了,還得留級重修。自覺的力量會慢慢養成,然後心裡會覺得踏實。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寧靜,思緒飽滿卻非常輕盈。